在云南省中医医院滇池院区重症监护室(ICU)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医治疗10天后,患者任先生,也就是那个在家哮喘急性发作,被13岁儿子打“120”急救电话救助的患者,病情好转出院了。
那么,在这10天里,他又经历了些什么呢?

在气管插管成功拔除5天后,也就是7月25日这天,ICU值班医生陈倩晨间查房结束后,告知6床患者任先生,结束当日治疗后可直接出院回家了。
当听到医生说他可以出院的那一刻,任先生的内心仍然是说不出的兴奋和感动。
此次“ICU之行”,他感触颇多。像他一样住进这里的患者,非危即重。对他们来说,ICU就是一道关卡,非竭力求生的意志和行动不能过。
刚住进来那两天,为了缓解气管插管带来的不适,医生给他用了小剂量的镇静药物。这样就可以保证他在意识清醒的同时没有那么痛苦。同时,医护人员还为他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,在每一项诊疗护理操作前,都要进行必要的沟通解释,让他理解此项操作的实施方法、配合要点及治疗意义,取得他的支持。
我们的医疗护理行为,不只是医护人员单向地施加于患者的、毫无情感色彩的技术操作,而是一种饱含人文气息的诊疗服务行为。这也强调医患双方及时的、积极的、双向的配合及反馈,如此便能获得医疗行为的最佳结果。
对所有诊疗护理措施,任先生都积极地配合。这一点,是他能在短时间迅速好转出院的必要条件。
有个名叫特鲁多的医生,他的墓志铭是这样说的:“有时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。”
尤其对于入住ICU的患者,医护人员除了为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护理措施以外,对患者提供生活上的照料,以及精神的、文化的、情感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,以此来促进患者生命与心理健康的同等构建。这就是“人文关怀”。
在任先生拔出气管插管后的一两天,他还有较为明显的喘促,这时医生为他换上了无创高流量辅助呼吸机。此时他的身体已经没有了气管插管带来的痛苦不适,精神状态明显好转。
出院那天下午,他整理好着装,把双脚从那张他躺了10天、一步也不曾离开的6号病床上慢慢地移到床边、轻轻放到地上、再稳稳地站起来。他拍了拍衣袖,特地向医护人员说明他要去ICU的卫生间如厕。是啊,不在床上“上厕所”的感觉真好!
ICU就是这样,患者都是迫不得已住进来的。虽说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能战胜病魔,“成功”地从ICU走出去,但,在这里经历的一切,无疑是他们会铭记一辈子的记忆。
一切收拾妥当,任先生与值班护士“小郭”合影之后,微笑着谢过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,便挥手告别了。
在ICU门外,是等候多时的他的亲人们,还有医院外面的大好河山。从此时起,他看世界的目光应该会更加柔和、新奇、绚丽多彩吧。
这一别,我们所有人都为他祈愿:“ICU,别再见!”
滇池急诊:张艳红